dimanche 19 octobre 2014

传说中的斯大林式建筑七姐妹,你都知道吗?



当你走进莫斯科的时候,总有一些威猛的高层建筑出现你的视野里,它们试图建立新的坐标系。这些建筑很震撼,让我们去仰望它,它们是权威年代的记载、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给人民以安全感,或许是在自欺欺人……

放松一点,说实话,这些建筑也可以让我们很温暖的,因为我们也成长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北京展览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央广播电台等建筑早已熏陶了我们的建筑审美观,在儿时的记忆里,甚至发自内心地用积木堆出过这些建筑,并且让“小汽车”穿梭其中,这样的造型可以让四岁的李凡陶醉一晚。紧接着又想到了痛苦的回忆:伴随最后的一声“轰隆隆……”每次精心设计出的作品总要被收回塑料袋里,挂在墙上过夜。

在西欧的城市里也有些尖塔,是教堂。
这些堆积木式的、尖顶的建筑被统称为斯大林式建筑(西方称斯大林哥特),斯大林曾在二战结束后,提出要在莫斯科建40座,把莫斯科打造成社会主义的曼哈顿,然而资金不足,只建造了七座。如今,这七姐妹在一起经历了近六十年的风雨,见证了苏联帝国的兴衰,也见证了俄罗斯民族的复兴,她们现在应该欣慰。

1932年,苏维埃联盟第二个五年计划宏伟地完成,苏联由一个农业国成功转变为工业国,工业产值欧洲第三。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同志强有力地击败了自己的政敌,坐稳了江山,从此,他有了充足的精力,首先抓社会主义文艺界。他不厌其烦地参与大型公建的设计,作为伟大导师列宁最忠诚的学生和最亲密的战友,他总是在证明自己才是最伟大的导师,自己才是社会主义各个学科的权威和泰斗。简单的说,在很多大项目上,谁的方案能中标,是由图纸右下角的约瑟夫-斯大林的签字来决定的。
领袖的签字,意义极其重要。例如在莫斯科旅馆的设计评审中,为了等领袖来签字,建筑师们坐在一起足足等上了两周时间。签字的那天,斯大林由于刚刚喝完酒,以至于没有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随意地签在了建筑的立面图上,结果可想而知:领袖的签名酷似三个连在一起的半圆形,所以,当我们今天走在胜利广场上,依然可以看到莫斯科旅馆的各个立面上的拱形窗户。

斯大林草率的签字, 引发的拱形窗户设计。
在斯大林统治时代的早期,他对早期现代建筑的构成主义建筑持观望态度,并且表现出积极的兴趣,甚至连柯布这样的大师都亲自到访,但是不久又回到了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热衷。毕竟斯大林的青少年启蒙教育是在格鲁吉亚的神学院里度过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几年里一直与教堂和钟声为伴,所以他的审美观里总有一种对古典主义美的偏爱,可他同时又灭绝宗教并宣扬无神论。这些因素让领袖曾经一度失去了自己的审美。

两个建筑相差70年,列宁的姿势有点像德国的另一个独裁者
直到1933年苏维埃宫的最终评审中,斯大林找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他喜欢的建筑。设计师约凡的这座宏伟苏维埃宫高达490米,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也赢得了领袖的心。最顶部是一尊巨大的列宁雕像。可惜即将开工的时候,二战爆发,苏联开始紧急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德国闪击苏联。12月2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
1945年,二战胜利,苏联以2700万人牺牲、1710座城市被毁的代价,换来了世界格局新主人的交椅,莫斯科,这座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经历了4年的战争,没有被狂人从地球上抹掉,依然屹立于此。高大的厂房、宽阔的街道、绿树成荫、挂满勋章的军人,种种迹象都在告诉人们:苏联将成为世界的主人!
此时的斯大林总觉得在莫斯科这个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里,“红色”建筑少得可怜!瓦西里大教堂、红场是伊凡雷帝时期建造,克里姆林宫、古姆者都是沙俄时代的建筑。赫鲁晓夫回忆起斯大林的话:“我们赢得了战争,到时候外国人会来到莫斯科参观,可我们连摩天大楼都没有,不过是个无精打采的首都,比曼哈顿简直差远了。”斯大林认为莫斯科缺少的东西就是——摩天大楼。1947年,斯大林提议在莫斯科建设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经过了高层讨论研究后,大家普遍认为莫斯科不适合建设摩天大楼,除城市规划因素外,摩天大楼是帝国主义的象征(当时仅有美国有摩天大楼),但是大家更不会让领袖难堪(他们可是经历过大清洗并活下来的人),于是,社会主义的摩天大楼进入了设计研究阶段。
从1948年起,莫斯科开始怀上了这七胞胎……
一、莫斯科大学 The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1949-1953
英雄般的建筑、史诗般的结构、无与伦比的辉煌,这些赞美都属于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它是七姐妹里的老大姐,坐在莫斯科地势最高的列宁山上,由苏维埃宫的设计者约凡设计。
我们通常称这里为“莫斯科大学”,即罗蒙诺索夫大学,因为这位俄国最伟大的学者早在1755年时便创立了这所大学。普希金曾说:“罗蒙诺索夫创建了莫斯科大学,我们可以这样说,罗蒙诺索夫本人就是一所大学,说他是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机械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他对一切都曾亲身体验过并深入地研究过。”
莫斯科大学的旧校址曾位于莫斯科市中心。1953年大学新主楼在麻雀山建成后,莫斯科大学全部迁至麻雀山。
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大学、1990年之前的欧洲最高建筑,莫斯科大学的主楼高240米,共33层、三万多间房间。从斯大林式建筑七姐妹的外观上来讲,莫斯科大学主楼是最为壮观的!当年的工程耗资约2亿美金。主楼的石材全部是产自阿尔卑斯山区,主楼前后各是一个大公园,树木茂盛、景观众多、环境优美。特别是莫斯科河畔的观景台,由于地势高,视野开阔,成为了一览莫斯科城市天际的好地方。
不可否认,莫斯科大学也是14290名德国战俘的杰作,他们也应有权分享莫斯科大学校园的荣誉和赞美。
苏德战场之惨烈,使得战后幸存的苏联男性青壮年均得到了“国宝级待遇”。此时,德国220万战俘就成了很好的劳动力补充。古拉格(俄语集中营)里的德国战俘,苏联人真是又恨又爱,他们绝对是法西斯侵略者,却同时又是出色的劳动者,尤其是很多自己都完成不了的工程,战俘们却可以做到。事实上,大部分俘虏都自愿为苏联拼命干活,一方面是为赢得更好待遇,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提前回家。他们盖楼房、修公路、重建大型工厂,有的甚至参加苏联的原子弹工程。

将近200万战俘最终还是关在了寒冷的西伯利亚,靠伐木和采矿来度过余生

莫斯科大学的建设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些经海选并且免费的高级技工。为节省运输成本和监工的人力成本,监工甚至让战俘们都住在24-25楼,苏联人很聪明。可是在一次检查中,苏联人发现了一架胶合板制造的滑翔机……

海报上老毛对老斯是毕恭毕敬,可当时却相反

在新中国时期,能到苏联留学、能在莫斯科大学上学绝对是我国无数知识分子的梦想。毛主席对留学生的一番话也出自于这里。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300多名留苏学生时留下了这样一番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刚下过一场大雨,积水潭则是足球场

二、列宁格勒饭店 The Leningradskaya Hotel 1949-1953
莫斯科有很多火车站,车站的名字就是终点站的城市,这样很好记,例如列宁格勒车站的终点就是列宁格勒(现更名为圣彼得堡)。

早晨的时候

乘坐夜卧火车从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清晨五点左右,抵达列宁格勒车站。此时大家往往都是疲惫以及睡眼朦胧。出站后,首先是迎面阵阵凉风洗脸,再一抬头便是灯火通明的列宁格勒饭店孤独的站在黑夜里,让我瞬间精神抖擞。

离开莫斯科的时候, 喀山火车站与列宁格勒饭店遥相呼应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列宁格勒"早已成为了历史,圣彼得堡都恢复了其城市原名,可列宁格勒饭店现在却叫做“希尔顿莫斯科列宁格勒酒店”。不知道伟大导师列宁同志的在天之灵看到这样的名字会作何感想?希尔顿酒店集团很聪明,在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几年里,相继以低价收购了很多这样具有千套客房的大酒店。

三、劳动模范公寓 Kotelnicheskaya Embankment Apartments 1948-1952
我认为劳动模范公寓是莫斯科河上最漂亮的建筑,莫斯科这个城市是灰色的,甚至天气都是以灰色为主。白色的劳动模范公寓是独树一帜的,周边几乎没有高层建筑,在时有时无的阳光下更是显得英俊无比。
在苏联时期,人们在物质上并不富裕,是什么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奋进?我想只有一个因素——荣誉!苏联时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一直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荣誉可以让人做出一切不能完成的事情,荣誉可以号召更多的人,评选出劳动模范就意味着更多的劳动模范出现。
在勃列日涅夫肆意挥霍苏联财产的时代,可能是考虑到如果苏联的劳模全都住在这里,必然会很影响生产,所以政府残忍地将很多劳动模范公寓转让给了高干子弟。

四、重工业部大楼 The Red Gates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1949-1953
在苏联时代,毫无疑问,重工业不仅是国家的一切,也是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依靠(建国初期派到我国援建的苏联专家,大部分都是重工业领域里的工程师).因为一个的道理:重工业和军事是划等号的。
重工业部大楼坐落在莱蒙托夫广场上,盖这座建筑的地方以前正是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出生地,在建筑内部的庭院内,有莱蒙托夫的雕像。这座建筑的中央部分是办公区,两侧的配楼则是住宅。

五、乌克兰饭店 The Hotel Ukraina 1950-1956
高198米,34层楼,乌克兰饭店是七姐妹中第二高的建筑,到目前为止也是欧洲最高的酒店。因为乌克兰是前苏联的粮仓,所以只要和乌克兰有关的建筑,设计上都被赋予了麦穗的元素,例如乌克兰饭店、基辅火车站、基辅地铁站等,不知道苏联时期的乌克兰人是否为此感到自豪?
乌克兰饭店曾作为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的国宾馆使用,河对面是俄罗斯的政府所在地——白宫。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认为来莫斯科旅游一定要在乌克兰饭店住宿。这里几乎能俯瞰到市区里的一切。

集世界上各种建筑形式于一身

乖巧的侧楼

窗外便是俄罗斯的政府所在地“白宫”
发自内心地说,乌克兰饭店是我最喜欢的斯大林建筑,她才是七姐妹中唯一的女人,纯洁、善良、拖着长裙,亭亭玉立在河边,无论白天黑夜,都是那么的美。没有霸权、没有威武也没有政治,却永远守候在白宫面前,仿佛白宫就是她的丈夫。在动荡的岁月里,乌克兰饭店也见证了苏联的解体、军队炮击白宫以及俄罗斯的重生。说起来很有趣,在苏联时代,从产业分工的意义上讲,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还真像是夫妻关系。
六、文化人公寓 The Kudrinskaya Square Building 1950-1954
1950年,在莫斯科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方案中,政府决定在莫斯科大学、外交部大楼、文化人公寓的尖顶上加上红星。
在这三座大楼里,如果说莫斯科大学、外交部大楼无疑都是莫斯科强有力的写照,那为何这座文化人公寓也能这么牵动领导的心?这座160米高、22层、452套公寓的建筑里,居住的文化人几乎全部是政界要人,原来文化人是这个意思。
文化人公寓的施工过程中,没有用到德国战俘,却用到了集中营里的另一种人——政治犯。相比德国战俘,政治犯的工作绩效就差多了,他们怠工、偷窃并且打架。建造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名监工气愤地将一名政治犯踢入了未凝固的混凝土里,而这名犯人至今可能还在这座楼的地基里。在属于市中心的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名政治犯可能获得了仅次于列宁同志的安葬方式……

七、外交部大楼The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48-1953
什么是苏联的外交?看看外交部大楼你就知道了。
50年过去了
原来苏联的外交就是霸权与强硬,外交部大楼的设计体现了这两个词。
外交部大楼的设计并不像其他六座斯大林式建筑逐渐向上加速的增高,相反,它是向上逐渐减速的。这样的设计显示出了内敛、沉稳的形态,忽略了人们在地上仰望大楼的透视效果,再加上纵向元素的突出设计,仰望起来让人觉得此建筑异常威猛!不知外交部大楼是常年得不到清洗还是装饰用的石材时间长了会老化,外形看上去有些脏,但却显得更沧桑了。好像一个留着胡子茬儿的俄国老人。

站在那里,剪影里带着帝国的阴魂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斯大林时代,苏联政府所重视的七大关注点:莫斯科大学——教育、列宁格勒饭店——第二大城市、劳动模范公寓——工人及劳动人民、重工业部大楼——重工业及军事、乌克兰饭店——加盟共和国和粮食、文化人公寓——官僚、外交部大楼——外交(排名不分先后)。在上述七大建筑之外,在加盟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曾有过斯大林式建筑的设计。

斯大林式建筑开始于1933年,以苏维埃宫最后设计方案的确定为标志,直到1955年,斯大林主义开始被赫鲁晓夫逐步否定,带有浓郁斯大林风格的苏维埃建筑学会也被强行解散。农民出身的赫鲁晓夫将经济和高效作为苏联新时代的建筑价值观,来取代斯大林时代的华而不实。紧接着,另一种以领袖名字命名的建筑出现了:6-7层楼高、居住面积在90平米以下并且没有电梯的“赫鲁晓夫楼”开始大规模建造,一时间缓解苏联很多城市的人口居住问题。据说,赫鲁晓夫本人对小卫生间设计非常得意。他曾炫耀说,只要能容得下我,其他人就都不会有问题。
当时的海报,年轻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苏联时期能建造出这些极尽奢华的建筑,在当时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是让人费解的、甚至不符合逻辑的,但是逻辑并不重要,只有领袖的意愿才是重要的。到底是斯大林式建筑七姐妹还是七宗罪,我们暂且不谈。正如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各种艺术形式一样,斯大林式建筑风格呈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为“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做出贡献。这些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以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荣耀。
作为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我非常赞叹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宏伟,也时常被这种艺术的宏伟所鼓舞,让我坚信人的潜力是可以被环境所影响和挖掘的,让我相信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北京人都知道,在展览馆后面的“老莫餐厅”曾是人人皆知的高档西餐厅,乃至今日,无论是高高的白色大理石穹顶、青铜雕花的大柱子、喷泉一样的大吊灯;还是诱人的马车夫沙拉、红菜汤、奶油杂拌、罐闷牛肉;再加之手风琴伴奏的俄罗斯民歌和大妞们的手舞足蹈,都让客人意识到北京与莫斯科的距离是如此遥远。有没有人曾想过在遥远的莫斯科也有一个北京饭店呢?
这里曾让我们的父辈们馋涎欲滴
如果非要在莫斯科评选出斯大林建筑八姐妹,我想,坐落在马雅可夫斯基广场的北京饭店也是个不错的候选。相比在北京莫斯科饭店的异域风情,坐落在马雅可夫斯基广场上的北京饭店要显得入乡随俗,不信的话,请大家来看看它的外形。
马雅可夫斯基身后便是北京饭店(莫斯科)
这可比北京的老莫气派多了,老大哥当年拿咱们真没当外人,可咱们却老见外。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