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udi 12 mars 2015

林-彪-叛党叛国真相 震惊14亿国人



林彪是毛泽东亲自钦定的党的第二号人物,这种地位的确定是在1969年春天召开的中共“九大”上。那次大会,不但正式确定林彪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而且在通过的新《党章》里,“史无前例”地确认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
然而,两年之后的1971年9月13日,却发生了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林彪“仓惶出逃,坠机在蒙古”,官方对此的解释是林彪“叛党叛国”。然而, 林彪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接班人”了,为什么还要叛党叛国、阖家出逃自取灭亡呢?换句话说,就是林彪真的“叛党叛国”了吗?
现在关于林彪事件的很多东西没有解密,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官方公布的说法,看看林彪是如何“叛党叛国”的。
一、毛泽东在1971年夏的南巡讲话中曾挑明了他要打击林彪的真正原因:“这次庐山会议,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他们名为反张春桥实际上反我”。
先看所谓“两个司令部的斗争”,这两个司令部,一方是毛泽东自称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另一方就是后来所说的“林彪、陈伯达反党集团”。林彪向来是毛的坚定支持者,又是毛钦定的“接班人”,而陈伯达自“文革”开始以来一直是“中央文革”组长,是毛的“文革派”主将。这本来是一个司令部,为什么毛泽东把它分成了两个司令部,而且两个“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主要人物要联合起来反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呢?
一般人就是绞尽脑汁也想不清楚这个问题。当时的官方文件是这样宣称的,林彪、陈伯达“一伙”的主要“罪行”是,在1969年筹备召开“九大”期间,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一份令毛不满的政治报告。对此,1973年8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的解释是:“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一个政治报告。
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敢反对毛主席的革命理论,自己搞一套,表面上看,这确实够得上“滔天大罪”“欺君之罪”了。问题的关键是,林彪真的“伙同陈伯达起草”了这个报告吗?后来陈伯达起草的报告被“中央文革”否决了,毛泽东决定改由康生牵头,张春桥、姚文元执笔重新起草。

陈伯达不甘心,又托叶群劝林彪好好看看他起草的报告稿。叶群向“林办”秘书们吩咐:在向林彪讲陈伯达起草的报告稿时,不能讲得太细,以防林彪脑子一热,又对陈伯达的东西发生兴趣。这说明,林彪对陈伯达起草的报告写了些什么内容并不清楚。
再退一步说,即便林彪和陈伯达都“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也不能说这种看法与毛泽东的公开说法有根本冲突。1967年8月16日,毛泽东与两位阿尔巴尼亚专家谈话时就说过:“我们这次运动打算搞三年,第一年发动,第二年基本上取得胜利,第三年扫尾”,此后他又多次作过类似表示。
比如,在1968年10月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说:“现在不是都讲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吗?究竟什么叫到底呀?我们估计大概要三年,到明年夏季就差不多了”按照毛泽东文化大革命三年胜利完成的想法, 1969年春天召开“九大”时政治报告不就应该着重讲经济建设了吗?

由此看来,在起草“九大”政治报告这件事上,无论是林彪还是陈伯达,并没有什么“反党”主张或“反党罪行”。他们只不过未能像张春桥那样善于理解毛泽东深藏心中的真实想法,又对深受毛泽东宠信的张春桥有所不满而已。
再看毛泽东所谓的“他们名为反张春桥实际上反我”。出席中央全会的代表之所以反对张春桥是有深刻原因的。张春桥一贯支持造反、夺权,而第九届中央委员中的众多军队将领和老干部几乎无不身受“造反”、“夺权”之苦之害。张春桥支持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红纵”,“红纵”险些要了总后勤部长邱会作的命。
广州军区的“造反派”“炮轰”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使黄在广州呆不下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也曾被“造反派”逼得躲到大别山里;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被一次次的“炮轰”、围攻整得焦头烂额;外交部长陈毅在“九大”期间也曾遭到以张春桥为后台的上海小组的批判围攻……这些人早就对张春桥有一肚子的怨气了,正当冤家路窄之际,张春桥的一根“小辫子”翘起来了。

在1970年8月13日中央宪法修改小组讨论会上,张春桥与吴法宪发生了争吵。张春桥以宪法序言中已有类似内容为由,提议在“国家机构”一章中删掉“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一句,后来又大讲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讲过“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这是个讽刺”一类的话。 “九大”前后,人们对毛泽东狂热的“三忠于”达到了高潮,张春桥竟然敢如此大逆不道,与会代表们为了趁机表明自己忠于毛泽东的坚定立场,于是就群起而攻之。

至于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只是讲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好像是官样文章,只有了解此前在8月13日中央宪法修改小组讨论会上的争吵内幕的人,才会敏感到有些话是针对张春桥的。但林彪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在讲话中没有点张春桥的名字,而且只字未提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总的看来,林彪的讲话显得低调。倒是汪东兴在小组会上的发言调门高,强调要设“国家主席”,认为党内还有“反对毛主席”的“野心家”、“坏蛋”。陈伯达、陈毅在小组会上的发言情绪也较为激烈。
林彪和与会绝大多数代表都把矛头对准张春桥,“九届二中全会”上各地区组一致声讨“阴谋家”,形成了群情激愤的气氛,这本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在毛泽东的眼里,就是有阴谋,而且是“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其实,这和他后来抓住“九届二中全会”上党内高层议论是否设国家主席一事发难,同样属于“欲加之罪” 的“何患无辞”。

二、现在的党史专家以及中央文件都声称,林彪以“设国家主席”为名要“抢班夺权”,“篡党夺权”,这被解释成林彪最后“仓惶出逃”的原因之一。当时党内高层除了毛泽东本人外,都认为国家主席一职只能由毛泽东担任。“设国家主席”一议既非林彪首倡,也非林彪独撑。
“九届二中全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此事时,只有毛泽东主张不设国家主席,而主张设国家主席的却有4票(周恩来、康生、陈伯达、林彪)。绝大多数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也都赞成设国家主席。可见,把“设国家主席”一议说成是林彪的阴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何况,“九届二中全会”初期,毛泽东并未因中央委员中绝大多数人坚持“设国家主席”而动怒,江青集团的“顾问”康生甚至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公开提出,如果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就由林彪当国家主席,也未见毛泽东因此而批评康生。由此可看出,毛泽东后来抓住“设国家主席”一事发难是另有权谋上的考虑。

正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文化大革命”部分所写的那样,“后来据说毛深谙林彪的目的是让中央同意在新宪法中保留国家主席,如果毛坚持拒绝担任这一职务,就由他自己担任。真是这样的话,全会开幕前毛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可能是故意告诉林彪,他只不过是自己不想担任这一职务,并非真的反对设置这个职位。这样,林彪和他的支持者们将从中得到鼓励,从而刺激他们提出设置国家主席的建议。而这就会为他们准备足够的绞索。”
毛泽东在“九届二中全会”后南巡时,反复谈到林彪等人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纲领就是‘天才’和要当主席”,.林彪死后公开传达的中央文件中,这个“要当主席”却被改换成了“设国家主席”,可能因为实在找不到林彪“要当主席”的证据,只好拿“设国家主席”一事代替。毛泽东真正不能容忍的,并不是“设国家主席”,而是他疑心有人“要当主席”。毛泽东自比秦始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毛怀疑谁动了“要当主席”的念头,谁就是“另立中心、另拉山头、另设司令部”,谁就成了毛的打击对象。
三、当然了,随着毛泽东28天的一路南巡,在途中频繁约见各地军政大员,多次大讲给林彪“上纲上线”、“定性定罪”的话:“有人看到我年纪老了,快要上天了,他们急于想当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个性倔强的林彪不愿像刘少奇、彭德怀一样束手待毙,于是铤而走险,被逼走上了“叛党叛国”的绝路。
林彪叛逃前写给毛泽东一封信曝光 内容惊人

 林彪叛逃前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从毛家湾林宅中清查到一份林彪写给毛泽东的信稿。但是,关于信稿的事,执行毛家湾清查任务的中央警卫局有关人员在其回忆录中没有提及,吴德、纪登奎等人的回忆录中也没有提及。“两案”审判中的起诉书和判决书中也未提及。
  这封信稿,吴忠(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在他的回忆中提到,经证实,这封信稿确实“存在”,无可怀疑。但是,这封信稿内容的真实性值得探讨。质疑者众,疑惑重重。
  主席:五月二十日,我找了周总理谈了谈有关党的团结和相当于中央局以上的安全问题。我要总理考虑和请示主席。现将我谈话的大意报告主席,请主席考虑并盼主席能找总理一谈,由总理采取落实的办法。我的意见如下:

林彪天安门城楼上演讲
  经过五年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这个大革命是非常必要的和正确的,我们党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现在是要巩固胜利,是要贯彻“九大”的团结路线,保证“九 大”以后,特别是批陈整风以后(批陈整风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因为陈伯达是反革命分子,是大坏蛋,他利用庐山会议的机会乘机作乱,因此必须肃清他的影响)党 中央和中央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保持巩固的团结,预防思想糊涂的人和冒险家,采取意想不到的冒险行为,破坏党的团结,导致秩序的紊乱,引起国内国外的不良 反映。为此,要想出具体办法。我想到了以下的办法,不知妥否,盼主席酌量。

第一,实行“四不一要”的做法。即是在暂定十年之内,对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大军区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经过批陈整风以后,现任中央和中央局 人员,基本上应当说是可靠的)实行不逮捕、不关押、不杀、不撤职等“四不”,如果他们某个成员有错误,可经过党内思想批评来解决,他们有病,可找人代替工 作,如果病故,则提升其他人接替。对于久病要求退休者,则按退休干部处理。“一要”就是遇特殊情况,要执行主席面授的机动指示。
林彪与毛主席相谈甚欢
  第二,将以上规定传达到北京,以至其他必要城市担任卫戍部队的每一士兵,要他们根据这个规定,任何时候,不执行除主席以外的任何首长有关对中央和相当于中 央局以上人员的捉人、关人、杀人等乱命。如果他们借口是执行命令而执行乱命,则其本人应受法律的严厉制裁。无论逃至何处,均应归案严办。而绝不可托辞是执 行命令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第三,为保证首都安全,首都附近的三个人造山,建议由华东、华北、山东各派一个独立营来担任固守。

第四,建议将三十八军调离华北。这个部队虽然是很好的部队,但放在首都附近不甚适宜,以调往别处,换一个原二野、三野或一野的军来,接替他们的任务为宜。
  我的以上想法,是看了这次批陈整风会议文件,有的同志在担心着安全问题。他们的心情是忧虑的,因而是值得重视和深思的。我想,为了防止万一发生事故起见,所以想到以上的做法,但这些方法必然是不完备或甚至是不正确的,特报告主席,请主席考虑交总理遵办。
  关于第一条和第二条,甚至可以召集首都所有担任警卫部队的干部开会宣布,由他们口头上或文字上传达到每一个士兵,并且每隔两三个月重复向士兵传达一次,十年不懈。十年后再看情况,基本上也应当根据这个精神办理。首都以外的部队,可传达到师、团以上干部。

林彪天安门城楼上演讲
  这些内容,对外都应严格保密,尽可能免除付作用的发生。
  我很想和主席谈谈。如主席什么时候有时间,请约我一谈。
  此致
  敬礼!
  带着上述疑问,我们不妨仔细研读这封信稿的内容,并结合事件前后当事人(不单林彪)的一些动态,我们似乎觉得,问题非常复杂,水很深。。。。。。

一、这一份已誊清的信稿,并非林彪亲笔所写,而是其他人的笔迹。
  二、信稿的末尾,没有署名,没有落款日期。
  三、在原“林办”秘书中,目前尚未有人公开承认是该誊清稿的抄录者。换言之,该信稿形成过程是研究者目前尚未弄清楚的,包括:是否确为林彪口授?谁是林彪口授时的记录人?信稿口授、起草、誊清的日期?为什么没有署名?为什么未能发出?这一切,目前尚未有答案。
  四、信稿称,“五月二十日,我找了周总理谈了谈有关党的团结和相当于中央局以上的安全问题。”权威的《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并没有林、周两人在这一天谈话的相关记载。
五、信稿中的“中央局”含义是什么?吴忠口述的整理者将其理解为“中央政治局”(《吴忠谈“九一三”事件》一文中信稿两处还按此理解作了改动),恐怕是一 种误读。因为信稿是将“中央”与“中央局”并列的,“中央”指的才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中央局”指的应是1971年已不存在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华北 局……等几个“中央局”,对于1971年来说,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旧的说法,信稿的口授者在这里极有可能是指代各大军区,就如信稿中说“建议由华东、东北、 山东各派一个独立营来担任固守”,指的应是南京、沈阳、济南军区。

六、信稿所称要实行“四不一要”的“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大军区的第一把手、第二把手”,按字面理解,符合这一特定条件的有以下几人:陈锡联 (沈阳军区司令员,军区第一把手)、张春桥(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军区第一把手)、许世友(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第二把手)、谢富治(北京军区第一政委,军 区第一把手)、李德生(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第二把手),似还应加上纪登奎(北京军区第二政委,军区第三把手),这恐怕才是信稿口授者所指“中央局”的 人。以上这些人,恰恰并非是林彪的四野旧部,并非“林彪嫡系”,并不包括黄、吴、李、邱。信稿的口授者为什么会为这些人说话?是否另有深意?
  七、庐山会议后,紧接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批陈整风,一直到9。13前夜。期间,林彪一直夹着尾巴卷缩在家里或外地,面对警告和劝说,始终没有正面做出自我批评。这封信稿出现在其中,似乎不大可能。
  林彪专机驾驶舱最后5分录音 真相震惊国人
  林彪事件大白于天下——林彪专机驾驶舱最后五分钟的录音

 东亚图书馆,下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的一个大会议厅里,讲台上有一个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何仁义和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会议厅坐满了听众。其中有记者,学者,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金咏诗,淑霞,老万都在听众之中。
  何仁义;“9。13事件有三个重大的疑问。第一,林立衡在9月7号就知道了叶群和林立果有带林彪去香港躲避的计划。林立衡在9月7号就把这个计划告诉了林 彪的警卫刘吉纯和李文普,并要求他们阻止这个计划。所以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在飞机出事的5天前就知道了叶群和林立果会采取激烈的行动。问题是当时的中央领导 人对此做了什么应对计划?采取了什么措施?”
  何仁义:“第二,专机机长潘景寅在起飞前为什么没有叫醒两位副驾驶,领航员,和通讯员这四个人?为什么潘景寅要一个人飞?”
何仁义:“第三,专机升空之后往南飞了一阵子。然后专机转了一个非常大的弯才把方向转成往北飞。为什么专机起飞之后不马上转弯?为什么专要转一个那么大的弯?是不是因为潘景寅不想让飞机上的其他人觉察到他在转弯?”

何仁义:“等会儿我会放飞机上谈话的录音。飞机上有机长潘景寅,三个机械师李平,邰起良,和张延奎。乘客有林彪,叶群,林立果,小舰队成员刘沛丰,和林彪 的司机杨振刚。刘沛丰把小舰队的电台带上了专机。录音的话筒在刘沛丰的衣服口袋里。在北京的黄永奎把电台里传过来的声音都录在录音带上了。由于在12号晚 已经服了安眠药,林彪在飞机上一直都在他自己的舱里睡觉。这段录音记录了飞机坠毁前最后5分钟的事情。由于年代久远,录音带里的录音已经消失了很多了。幸 运的是,经过专业处理,我们仍然能够听到当年的对话。大家请听吧。” 何仁义在桌子上的一个电脑上点了一下,当年的录音就从讲台上的两个音箱里播出来了。

林立果:“几点了?”
  刘沛丰:“两点27分。”

林立果:“我们到哪儿了?”
  刘沛丰:“我去问问。”

256号林彪专机,夜晚刘沛丰走进驾驶舱
  刘沛丰:“老潘,我们到哪儿了?”
  潘景寅:“我们在湖南。”
  刘沛丰:“还要飞多久才能到广州?”

  潘景寅:“再飞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了。”
  刘沛丰回到普通客舱。刘沛丰:“老潘说在湖南。再过半个小时就到广州了。”
  林立果起身进林彪的贵宾舱,向叶群汇报。
  突然一声爆炸声,飞机剧烈地晃动了一下。刘沛丰被摔倒在地。林立果从贵宾舱冲出来。
  林立果:“怎么回事?”

 刘沛丰拉开左边窗口的挡板,没看到什么。拉开右边窗口的挡板,看到右机翼上有火苗。林立果和刘沛丰赶紧推开驾驶舱门
  林立果:“右机翼起火了,老潘!”潘景寅:“是吗?会不会是敌人导弹打过来了?”
  林立果:“你说什么?什么敌人?”
  潘景寅没有回答。这时叶群,杨振刚,李平也跑过来了。潘景寅开始让飞机转弯。刘沛丰,林立果,叶群三个人走进了驾驶舱。

叶群:“怎么回事?”
  林立果:“老潘,你”
  爆炸声,飞机剧烈地晃动了一下。刘沛丰被摔倒在地。林立果从贵宾舱冲出来。
  林立果:“怎么回事?”

刘沛丰拉开左边窗口的挡板,没看到什么。拉开右边窗口的挡板,看到右机翼上有火苗。
  林立果和刘沛丰赶紧推开驾驶舱门。
  林立果:“右机翼起火了,老潘!”
  潘景寅:“是吗?会不会是敌人导弹打过来了?”

林立果:“你说什么?什么敌人?”
  潘景寅没有回答。这时叶群,杨振刚,李平也跑过来了。潘景寅开始让飞机转弯。刘沛丰,林立果,叶群三个人走进了驾驶舱。
  叶群:“怎么回事?”
  林立果:“老潘,你怎么转弯了?为什么要转弯?”

潘景寅还是没有回答。
  叶群:“我们现在在哪里?”
  潘景寅还是没有回答。
  林立果:“你说话呀,老潘!”
这时飞机又剧烈地晃动了一下。
  潘景寅拿起一个话筒带着哭腔喊话:“汪主任!汪主任!请回答!”
  杨振刚在驾驶舱门口急了,大嗓门的吼起来:“机长,你在跟谁讲话?” 潘景寅还是不说话。
  林立果突然说:“刚才的响声是定时炸弹爆炸。有人要谋害首长。”
这时飞机开始往下冲。
  潘景寅:“糟糕!糟糕!”
  刘沛丰拿出手枪顶着潘景寅:“到底是怎么回事?”
  潘景寅:“我们在蒙古。现在在往国内飞。”
刘沛丰:“蒙古?”
  林立果:“蒙古?”
  潘景寅:“起飞前,汪主任给我打了电话。要我把专机飞进蒙古。然后等他命令。可是他已经不和我联络了。”
  刘沛丰:“你为什么不叫上两个副驾驶?”
  潘景寅:“汪主任说这是特殊任务,不需要他们参加。”
  林立果:“我们进蒙古多久了?”
潘景寅:“我不知道。大概有10分钟了。”
  叶群:“进了蒙古,我们就都成叛徒了。”
  林立果:“我们死在这里,叛徒的帽子就永远地戴上了。”
  潘景寅:“我真傻啊!叶主任,我对不起首长。”
这时飞机还在继续往下冲。
  潘景寅对着话筒说:“机务舱,把三个引擎全关了。”
  潘景寅:“速度还是减不下来。减速板已经失灵。说不定已经脱落了。襟翼控制也失灵了。”
  林立果:“赶紧迫降。”
  潘景寅:“已经失控了。有人对飞机做了手脚。”
杨振刚:“机长,我不能死。我还有老婆孩子啊!”
  潘景寅尽量压制着心里的悲痛。但是眼泪还是不停的往下掉。
  过了几秒钟,潘景寅对着全飞机广播:“飞机马上要着陆了。大家赶紧回座位坐好。扣上安全带。把鞋子脱掉。是死是活就看老天的了!”
  潘景寅泣不成声地对着全飞机 广播:“林副主席,小潘对不起您哪!”
音箱里传出一声巨响。然后就没声音了。听众里有许多人在哭泣。
  这个录音的主要内容是:
  1。潘景寅在上飞机前接到了上级的秘令,要他撇下两个副驾驶,领航员,通讯员,秘密地把专机开进蒙古。
  2。专机起飞的时候是往广州飞的。但是起飞后不久,潘景寅就开始用最小的转弯角度,秘密地把专机转向往蒙古飞。一个半小时之后,专机飞进蒙古。但是专机上 其他的人仍以为专机在往广州飞。
  3。在蒙古境内,专机的右翼里被人预先置放的炸弹爆炸,飞机开始失控。
 4。潘景寅这个时候请示上级,但是上级已经不和他联络了。
  5。潘景寅试图一个人把飞机降落。但是由于飞机已经失控,迫降失败,专机坠毁。
  事实上,专机坠毁之后,毛开始了他们各自的庆祝。林立衡在她的交代材料里详细描述了中央警卫部队有能力拦截去飞机场的林彪座车。但是警卫部队却只是在后面轰林彪座车,让林彪座车快快地逃。
  李文普看出了这里面的名堂,于是叫司机紧急停车,他自己下了车。并给自己手上开了一枪。专机飞进蒙古是骗不过两个副驾驶,也骗不过领航员,也骗不过通讯员。为了顺利把林彪专机飞进蒙古。
潘景寅遵照命令,没有通知两个副驾驶,一个领航员,一个通讯员上专机。但是,潘景寅大概不知道那是个死亡之旅。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